中國古代傑出的地理學家和地理虛幻與真實相間的地理著作
《山海經》是記載中國古代神話、地理、植物、動物、礦物、物產、宗教、醫藥、民俗、民族的著作。全書現存十八篇,藏山經5篇、海外經4篇、海內經5篇、大荒經4篇。
全書十八卷,包括《山經》與《海經》兩個系統。共約31000字。記載了100多個邦國,550山,300水道以及邦國山水的地理、風土物產等資訊。
《山經》又稱《五藏山經》,主要記述海內各方的山川物產與神怪祭祀等,共涉及447座山脈,258條水道湖澤,為中國最早的一部山岳地理書。《海經》則主要記錄海內外各地的地理形勢與風土人情等。
對於書中所記載內容的真實性問題,自古及今,人們的判斷並不一致。在唐代及其以前,書中的內容包括山川、怪物都被認為是可信的。《隋書·經籍志》即將其歸為史部地理類,可見一斑。明清以降,《山海經》的可信度逐漸降低,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》將其歸為子部小說家類,近代學者將其列入「古之巫書」之列。其實,《山海經》保留了不少上古時期可資利用的寶貴史料,尤其是《山經》中的地理記載頗為平實雅正,堪稱一部地理書,足資研究之用。
《山海經》一書的作者和成書時間都還未確定。過去認為是大禹、伯益所作所為。現代學者一般認為《山海經》成書非一時,作者亦非一人,時間大約是從戰國初年到漢代初年楚人所作,到西漢校書時才合編在一起。其中許多可能來自口頭傳說,司馬遷說:「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,餘不敢言之也。」。清初紀曉嵐編《四庫全書》,乾脆將《山海經》歸於志怪小說一類。陳槃從《週禮》疏中找到:「古山海經鄒(鄒衍)書」之說。清朝學者畢沅考證其「作於禹益,述於週秦,行於漢,明於晉」。
漢朝劉秀在《上〈山海經〉表》中提到,「禹別九州,任土作貢;而益等類物善惡,著《山海經》:皆聖賢之遺物,古文之著明者也,其事質明有信。」《竹書紀年》一書的許多內容和《山海經》可以相互印證更加證實這是一部歷史書。有專家曾表示,山海經中記載了關於失落異世界的秘密,「這並不只是傳說。」




